博威生物:下一站,全产业链 | 江湖之张江
博威生物团队
撰文|陈小娟
Xiaojuan.Chen@PharmaDJ.com
合规(compliance)一词在“722”之后逐渐成为国内医药行业热切关注和紧张的话题,俨然成了一把悬在空中的利剑时刻触动着制药企业最为敏感的那条神经。随后生产、经营领域的飞检更是让药企从抱着捱过合规风暴的念头转而迎接合规大潮。
这样的场面,如果是在4年前甚至更早,王少雄或许就不会从大药企辞职加入浩浩荡荡的创业队伍中。
博威生物CEO王少雄
2013年创立上海博威生物之前,王少雄曾在大药企负责建立公司产品运营和质量管理体系、分析制剂平台等。做质量出身的他,一直将合规放在重要位置,这种意识并非没有得到上级的看重,只是当时绝大部分的客户、合作伙伴并没有将合规和质量提到应有的高度,能够肯定合规的价值并愿意为之买单的客户实在太少。
“给予质量、合规方面的支持是额外收费的,但客户不重视,财务数字对不上,相当于额外花了一笔钱用在大家认为没有价值的地方。”王少雄的苦恼在当时并没有多少人能理解,甚至是之前他在美国安进工作的老板也质疑他在中国做质量能否成功,“相当于是苦口婆心、认认真真做一个你认为非常有必要,但是可能所有人都不理解的东西”。
于是,王少雄决定自己出来创业,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并在创立博威之初将合规作为公司的企业文化之一。尽管不被投资人、老板们所看好,但他仍然一直坚持着。“我不要求说每一家企业都认可、接受这个理念,但是如果有一两家就够了,毕竟公司还小,所幸一直有。”王少雄笑着说。
事实上,王少雄在合规问题上的远见逐渐被证实,药审改革带动着制药行业正在往他所希望的方向转变。而以质量和合规为立足点的博威生物,也在恰好的时机生根发芽。
带团队回国
王少雄是清华大学1999级生化博士,毕业后到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与一般海归不同的是,王少雄不仅仅参与了项目早期开发(discovery)阶段,还先后在美国强生、诺华和安进等跨国公司做了8年产品中后期开发(development)。
在跨国企业中由中国人负责中后期开发是非常少见的,这样的经历也帮助王少雄积累了丰富的生物大分子药物完整开发和质量研究的经验。
从国外回来的王少雄并非孤身一人,而他所带领和培养的团队后来也成为博威生物的创业团队。王少雄认为:“高科技的企业中,人才是最有价值的。抗体药物研发是一个很大的产业链,每一个技术平台都可以优化,而这些不可能由单个人完成,需要一支多成员互补的团队共同协作才行。”
博威的创业团队相对来说比较完整,成员包括有做细胞株构建、细胞培养、纯化、质量分析、制剂等,他们在生物药研发的各个阶段都具有大量实战和成功的经验。“在单抗药物公司里面,能够完整地把药物开发流程走下来,顺利完成过申报的团队非常少,同时技术门槛也很高。”王少雄如是说,并对其团队有很大的信心。
博威生物创立之初将实验室设在张江药谷大厦,首先致力于完整抗体药物研发创新型平台的建立。如果将生物药的完整研发从立项到上市比喻成将一个小孩从出生一直培养到大学毕业后工作挣钱,大部分其他企业可能是做一个阶段性的相关服务,比如教游泳、教奥数、或者卖钢琴。
“但是现在我们博威选择培养小孩,目前刚开始带,还在幼儿园阶段,整个过程是比较难的。”王少雄开玩笑道。
面对国内单抗竞争日趋激烈的业态,以及目前一些业务比较齐全的竞争对手,王少雄和他的团队坚持质量优先,并做到与国际接轨。“质量在制药行业一直到今天可能还不是那么的受重视,在过去就更不受重视了,而我们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始终关注质量”。
因此,博威生物的战略之一是与大的综合型CRO形成错位竞争和互补合作。公司不介入化药、临床CRA等领域,而是聚焦单抗类生物药的工艺开发、质量研究、生物分析、注册申报和咨询服务等,围绕产品的研发打造这些平台。
机遇巧合下的早期融资
资金对于初创企业而言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最常见的一个难题,博威生物也不例外。相比国外成熟的投资环境和产业环境,在国内做药物研发或相关服务都并不顺利。“为了保证质量,我们所有的关键仪器设备也要进口,加上税收、高昂的房租等,运营成本很高。”王少雄说。
谈到资金,王少雄对博威生物的天使投资和早期投资机构表示非常感谢,他们都在适当的时候希望介入大健康领域,与当时博威的发展阶段和远景不谋而合。
有了这些资金的支持,博威生物很快在上海张江落户,王少雄和他的创业团队凭借着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迅速将公司业务拓展到全国。
2014年,公司参与咨询主导的第一个创新型单抗联合用药成功完成了中国的临床申报,这个项目的快速完成在当时的CFDA和生物医药界造成了一定影响力。2015年5月,博威生物迁入了建于上海张江国际医学园区内的1700平米的研发和中试生产基地,开始为生物大分子药物开发各阶段提供全过程的设计和实施。
寻找合适的合作伙伴
早前已有报告提示,在国外单抗药物占据整个生物药市场的25%,在此基础上预估还有至少一倍多的增长,且目标是达到50%。而国内目前单抗市场仅占生物药的1~2%,在未来5~10年保守估计将会有30倍以上的增长。单抗药物未满足的市场需求明显,做单抗药已成为一种趋势。
即便是辉瑞、默克、礼来、强生这些传统做化药的百年老店,也纷纷布局单抗市场,中国本土药企也在盘算资金并筹划进入单抗领域,利益驱动的投资方更不会错过这个时机。大部分风险投资机构都是把医疗投资领域作为重点领域,很多股权投资基金和上市企业都涌入这个行业。
然而,投资方过度青睐单抗市场也未必是好事,王少雄指出投资过热会吸引一些并不是那么有经验的人介入,从而使得投资人辨别出好的合作方并不容易。对于博威这样的研发型企业而言,需要大量资金的长期支持。王少雄认为最后能坚持并胜出的投资机构必须能够认可药物研发的内在规律,即生物医药的长周期以及市场的波动、研发内在的风险。
因此,第一次见到景旭创投总裁钱庭栀时,王少雄并没有表现出过多的热情。
而对于近来大量资本涌入带动行业快速发展的生物医药领域,如何识别好的项目也是投资人需要认真考虑的重要一点。钱庭栀的投资理念中有一套独特的内部方法论——看人,“我们喜欢投连续创业者、有故事的人、科班出身和能力比我强的四种人。这也是出于对创业者克服挑战、应对危机、驾驭高速成长企业等方面的经验以及自身能力的考量,而这些都是提高创业成功几率的关键。”
而在投资博威生物之前,钱庭栀一直关注博威生物所定位的市场和团队。每隔一段时间,他就会打电话与王少雄交流,了解博威生物最近的项目进度、业务进展、融资需求等情况。钱庭栀说:“对于被投企业,更多的时候考虑到自己是充当服务型的职能,只是资金的搬运工,关键是看资金能否真正帮助到企业未来的发展。”
经过双方半年多的多方位考察,钱庭栀肯定了王少雄及其团队的扎实基础,并看好博威生物在抗体药的工艺开发上(也就是CMC)的独特优势;王少雄团队也认可了钱庭栀的投资理念,双方合作达成共识。今年8月,博威生物获得了由景旭创投领投的2.26亿元人民币的A轮投资。
王少雄表示: “在景旭创投等专业机构投资人的帮助下,公司将加速产能的升级、扩大自身研发服务能力,快速推进新药品种的研发进度。”钱庭栀则评价说:“博威生物的王少雄博士带领的研发团队,拥有着对于生物大分子药物开发全过程的深刻理解和扎实的技术能力。我有充分的信心。”
在国内做单抗的瓶颈
创业的过程总是充满重重障碍,国内外文化和产业环境差异是每一个海归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正如前所述,国人在质量和合规问题上并没有太多的重视给王少雄带来了不少困扰,所幸药审改革倒逼着药企一步步朝国际化方向发展,这是他乐于看到的。
而国内资本市场也并不成熟,没有各种风投各司其职和好的投资退出机制。景旭创投投资总监金昌峰表示:“将来一些项目如果推进到临床是需要很多投入的,让一个早期研发型企业承担不大合适。”对此,博威生物采取的策略是与大型药企合作,找好投资方之后将项目一个一个往临床输送。
目前博威生物已经与双鹭药业、信立泰、亚宝药业、扬子江、哈药集团、上药集团等国内大型药企开展广泛的项目合作,共同推进临床阶段工作。在新靶点创新药开发方面,也与清华大学、中科院巴斯德所、医工院、军科院等研究机构缔结了研发合作关系。作为领投机构,景旭创投也正在帮助博威生物引进多个海外合作伙伴,推动其创新药物的开发。
此外,人才也是一大问题。“国内教育和现实有些脱节,所以很多硕士、博士毕业后并不能直接投入工作中,本科生就更不用说了。”王少雄说。为此,他特意请专业的老师来给员工培训,工作日下班后6点到8点有专门的课程,员工也乐意参加。
“面临的挑战很多,但国家政策方面的利好也是非常明显。”王少雄提到,从政府方面获得的资助也有上百万,这在国外是没有的,“把握中国的特色,我们团队借助这个时机创业还是很有优势的。”
王少雄告诉记者,公司在未来一年保守估计会扩展到150人,未来2-3年在癌症、代谢疾病和自身免疫疾病会有数个产品的IND申报。从张江药谷大厦到国际医学园区,博威生物在短短3年内飞速发展。最近,王少雄还在为公司寻找更大的场地,打造更大规模的GMP生产基地。
“博威生物的成长正在一步步验证我们的团队。未来,博威生物将会是全产业链的生物医药科技公司。”王少雄说。
责编 | 姚嘉
Yao.jia@PharmaDJ.com
特别感谢
上海张江生物医药基地开发有限公司 (张江药谷)
刘冀、毛晓芸等在采访期间协助
陈小娟
Xiaojuan.Chen@PharmaDJ.com
研发客 记者
江湖之张江 精彩回顾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 研发客 期刊